第一次參觀新加坡的土生華人博物館,我的印象深刻,因為裡面有輝煌閃亮的金銀珠寶、刺繡華美的服裝,脆薄瓷器和考究傢俱,但沒有一幅畫或任何書籍收藏。世上所有華人社會對待文學藝術的態度一直如此,覺得一首詩不及一隻碗來得實用,讀小說不如啃企管書才能賺錢。進入學科分類繁複如星的現代社會,文學儼然還抵不上政治、法律或社會學來得炫,因為文學始終站在權力的對立面。文學不會帶來世俗的光環,相反地,為了閱讀文學,你因此遁世。
曾經文字是思考的唯一武器,文字描繪景象,詮釋世界,解構人生,莎士比亞、塞萬堤斯、歌德、雨果、魯迅、阪口安吾、米蘭昆德拉……,他們不用市場數據分析,沒有美國常春藤博士學位,不跑電腦程式,只有一支筆,直覺寫下他們對世界的看法。文人是文字之人,文學是文字的學問。中間沒有學科高低之分,知識就是思考之事,僅此而已。
在他們與世界之間,無群眾的歡呼,也無功名的抬轎,只有文字。每一名文學作者,皆以一個人的姿態,面對世界。而每一名文學讀者,均以一個人的身影,試圖理解在他眼前隨書頁舒緩展開的世界。文學,自始至終,都是一個人的事情。然而,文學最重要的功能卻是理解他人,想像他人的生命處境,看見他人的痛苦與歡愉。
因為文學要求你進入另一個世界,接納一切經驗,並當作關於世界的知識,從此變成你這個人的一部分。文學不會帶你喊革命口號,也不會幫你企業轉型,只是讓你的心靈具有多重性,賦予你一份「具同情心的想像力」(王爾德語)。
文學談論愛,追求美。悲傷是愛的本質,愛的對象即是美的化身。文學不是風花雪月,不是小確幸,不是康樂活動,而是悲天憫人的情懷。文學是一雙歷經歲月的冷峻眼眸,看盡人間,原諒全部。
在功利主義導向的社會裡,我同意文學確實無用。文學是什麼?文學就是當你身在滿席佳餚的華麗餐廳裡,卻不經意將眼光投往窗外樹下那個正冷得發抖的小飢童,或行走於遍地瓦礫的廢墟之中,四周滿目悽涼,卻瞥見一朵瘦弱的小花由破碎的路面縫隙怯怯生長出來。文學只是愛的想像力,然而,這就是人生的全部了。
原文摘自:胡晴舫——愛的想像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