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為承上啟下的關鍵文本,上天決定讓柳宗元的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來擔此重任。眾所周知,柳宗元被貶永州時,寫下了〈始得〉一文,揭開了留名千古的「永洲八記」的序幕,加上列入核心古文三十篇之一,其重要性自然不可小覷。前次上課時,同學們已利用時間解決了字音字形字義的問題,這次上課則要真正進入到字裡行間,去細細品味這位失意的文人,如何藉由西山化解自己生命中的無力感,並鼓舞自己再次踏上積極人生的旅程。
老師先簡單整理了結構,帶著同學們進行文章的賞析,雖然這篇文章並非高一的課程內容,但同學們也逐漸能抓到賞析的重點,提出了相當不錯的欣賞角度,真是令人欣慰;接著檢討作業,老師藉由閱讀建構的提問,讓學生聚焦在文中的重要字句,引導學子們去思考文句背後的意涵,討論的深度遠超出奇助教的想像。例如L同學與D同學試圖畫出柳宗元箕踞山頂的情景,結果竟因為「箕踞」這個動作引起了爭執!其中一方認為箕踞的姿勢應該是像蹲馬桶,另一方則認為箕踞應該就是將雙腳大開坐在地上,沒想到這個細節也能夠激起熱烈討論,誠如俗語所言:「魔鬼藏在細節裡」,從此動作延伸出的想法,或許能改變一些閱讀的觀點也說不定;又如同學們對於「柳宗元與他的僮僕究竟是如何爬上西山山頂」一問充滿興趣,那一片彷彿整片被削掉的側面,另一端坡度將近九十度垂直,無論如何,都不是只有斫榛莽就可以征服的;此外,大家也七嘴八舌的討論起究竟僮僕最後到哪裡去了?為了成就柳宗元的始得,僮僕是否犧牲自己被留在湘江裡成為船體?或者其實已經連著燒過的荒原一起消失了呢?這一連串聞所未聞的提問,不僅展現了大家對文本的高度興趣與想像,也意味著與文本對話的深入交流。
遙想當年奇助教坐在講臺下聽課時,只能大略了解文意,便要面對大量的試題測驗,考前的囫圇吞棗,也只能流於形式上的知識記憶,要說從中領會到什麼哲學意涵或心理調適等想法,根本是天方夜譚。然而在這將近1個半小時的文本討論中,我們彷若身歷其境的將自己拋到西山那濯濯的山頂,看向眼前四望如一的遼闊,試圖感受一絲「心凝形釋」的可能。於是我們看見了不見容於世的柳氏傲骨,在那寂寂天地間自哀自憐、自怨自艾;爾後,從中脫胎出世的思維,站在人生更高的境界,俯察以往那些庸人的自擾,告訴我們這些後世讀者,執著與放下、憂愁與自在間的選擇,向來取決於己。柳宗元遊歷西山後,「遊於是乎始」,那我們呢?是否真的要像柳宗元一樣經歷如此大起大落的人生,才能有這樣的轉捩?這是我們可以去思考的問題。
因為在討論的過程中發現助教與同學間對〈始得〉一文皆有不同的觀點,是故老師突發奇想,要在場助教及學子為〈始得〉撰寫一段電影簡介,並且限定該片的主題,來比較不同角度下的〈始得〉有甚麼樣的閱讀可能。於是,在經過15分鐘的即席創作後,便出現了下列作品:
1. 殭屍風:這是一個充滿飢餓活師的世界,唯一的避風港只剩永州的西山。西山上,孤立無援的柳宗元與他的童僕們擁有僅存的解藥。但解藥──能使他們心凝形釋的酒即將用完,究竟柳宗元能否度過下個漫長的夜呢?
2. 靈異風:小奇子攜著主人的命令,手裡緊抓鏽蝕的短斧,劈開雜亂的叢莽。突然,他依稀聽見另一頭喊著他的小名;「是她嗎?」他猛然回頭,雙眼暴凸,臉頰上血已乾涸的豁口卡著僅剩斧刃的女孩,周遭只有颯颯響的陣陣陰風……
3. 勵志風:被貶永州後,柳宗元鎮日如行屍走肉般徘徊遊賞。一日,宗元攀上了孤傲的西山,見識到人與自然的關聯,克服受挫的窘況,於人生旅程重新出發。此片引領觀眾進入一段思維的探險,充滿啟發並觸動心弦。在你煩悶的生活中,注入一絲悸動。12月31日,一同出遊。
4. 天體風:想知道純然的男性賀爾蒙頹然大醉時會迸發出如何的花火嗎?真實與真實的肌膚碰撞會激起體內何等慾火?今天,就是今天,在西山與大自然合而為一,一種裸露的吶喊,柳宗元為您獨家呈現。
結束了〈始得〉的討論之後,老師以朱光潛〈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〉一段文字,作為寫作訓練的素材。先帶著大家分割文章層次,接著要助教及兩位同學分組進行圖表的整理,但這次的分組卻顛覆以往,是兩位助教一組、兩位學生一組的方式進行。看起來助教組似乎佔盡優勢,學生組卻毫不畏懼地以鬼臉挑釁的姿態接受挑戰。15分鐘後,兩組分別進行口頭報告,助教組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繪製出三種圖表,來梳理文章字句的概念,呈現出一種發展歷程的紀錄,深得老師喜好,卻因為某個小細節未處理,而落得可圈可點的評價;學生組則展現創意,將兩種圖表結合,以呈現出磅礡的氣勢,試圖在鬼臉的基礎上,進一步的取得視覺上的勝利,然而卻不敵助教的質疑,而僅能在這一回合中暫居後位。這一次的競賽,也看見L與D兩人在思維上的差別,相信日後兩人定能相輔相成,做出更厲害的鬼臉(誤)。
在〈始得〉一文中,我們可以看見柳宗元從一名惴慄之人,轉變為與萬化冥合的一員;從藉酒澆愁愁更愁的酒鬼,蛻變為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大器之人;從行屍走肉的漫遊者,搖身為一名玩賞自然、縱情山水的自適者,這何嘗不是一種超脫的方式呢?我們常說「國家不幸詩家幸」,古代的文人們以自己的生命故事為果實,藉由時代背景與境遇的發酵,釀成一篇篇耐人尋味的作品,初覽時或許苦酸微澀,然而入喉後,卻化為甘甜的人生哲理,那一口口不只是失意文人的淚水,同時也是濃縮了中國文化的甘霖。然而許多人卻把酒當水來喝,痛飲千杯卻不知其箇中滋味,實為一大憾事,縱橫期許自己能夠成為一位品酒師,帶領著學子們了解這酒的來歷,介紹最佳飲法,讓學子們能夠自行體會這酒味的溫醇。
PS1:感謝路助教喚醒課堂討論中關於「箕踞」、「登山」以及「童僕」的記憶。
![]() |
| 箕踞示意圖 |
![]() |
| 登山示意圖 |
PS2:附圖為兩組就〈對於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〉概念所繪製的圖表成果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