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你是路老師的哥哥嗎?」A這麼問我,B、C、D都同聲附和。其實已經不是第一個人這麼問了,說實話,這樣的話聽多了,我還真以為自己是路助教的哥哥呢!
「嗯是的,我是海老師,我們就是海陸大餐。」我在說些什麼啊!這樣子接著上〈諫太宗十思疏〉真的沒問題嗎?也罷,話都說出來了,就像文章一樣,寫出來了說再多的辯護也是徒勞無功。一如魏徵寫得這篇文章,從各方面來說都不是值得學習的對象,論理,有更精妙者;談辭,無能師法處。可是寫則寫矣,選則選矣,我們只能好好的上課了。
課堂中,談到這篇文章的文章架構,各自分享了彼此的結構圖表,值得注意的是,分成兩組的A、B和C、D們,彼此各自互補,有人負責製圖,有人負責說明,雖然偶有不足的地方,但卻都頗得本文要旨。
「以下就是各年齡的人,所給自己的人生建議。」課堂得最後用了這樣一段小影片做結論。如果說魏徵給了唐太宗什麼建議,大概就是修德崇儉吧!我很喜歡片中這句話:
別聽別人的建議,沒人知道自己他媽的在幹嘛,照自己的想法做就對了,我就是這樣活的。
──給91歲的你
我總覺得,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,實在是一種相當高的境界。一個人往往會找很多的教條來規訓自己或是以為找到了一盞明燈,但實際上,真正的燭火只有自己才能夠點亮,因為真的沒人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。想想〈諫太宗十思疏〉的文章結構,也能略知一二了。
「不一定要照著每個人的期待走,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。」我心裡這麼想著。因此即便不符他人的期待,但至少問心無愧,因此誰給了多少建議,其實一點也不重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