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/18 經典閱讀班觀課日記

  同樣是教一門古文,有些老師講課起來乏善可陳、有些卻能透過教材設計和教學上的詮釋,給予古文新的生命。之前已經耳聞楊老師彩畫般的講學能力,但聞名不如見面,現場觀摩帶給我的震撼又增添許多。

  老師不喜歡傳統制式的授課,無論課程緊湊於否,她總堅持課前總希望大家能分享一下上週的生活點滴。分享主題不拘,一切任君選擇,就算是極盡無聊之能事也無不妥。看到大家興高采烈地,津津樂道談著自己發生的趣事(八卦?),不知不覺也從中感染了的喜悅。原來上國文課也可以這麼放鬆,原本一整天蓄積的疲憊,也在此起彼落的歡笑聲減緩不少。此刻我突然發現,原來看似毫無道理的分享,其實是老師獨特的「催化劑」,鬆弛了我們緊繃的心情,張開我們學習的思緒,也拉近彼此間的距離。

  趁著大家情緒高漲(?),老師引領我們再次進入歸有光的書齋世界。但她並非死板叫同學唸課文、逐字解釋,然後簡單分析結構就完事。而是透過與同學互動的方式,以輕鬆有趣的語調引導,請學生先思考如何分段、該段有什麼重點?有什麼可以補充的元素?然後再給予精確的補充和整理,在縱橫國文的殿堂裡,學生不是被動聽完了一課,而是與老師協力共同完成了一課。

  當然,課文大家都會講,但那交融於字裡行間的深沉情感,對於涉世未深(?)的孩子們,又是否能夠通透?所幸老師閱歷無數、看盡人情冷暖(誤),融合了她豐富的經驗,將歸氏的思情做精闢的分析。從冷眼旁觀歸家歷史興衰,到對感情較淺的母親懷念,至與祖母間的天倫之情,最後和愛妻的魂牽夢縈,情感層層遞進,越陷越深,愈探愈悲。上述種種,透過老師簡單動人的說明,讓學生理解到不僅是字面內容,更體會到字裡行間歸有光含蓄卻深沉的情緒。從這邊也是要讓學生明白,感人至深的寫作,並非是多麼情緒性言詞,或是煽情糜爛的描述,看似平淡無奇的文字敘述,也能帶給我們極大的震撼。

  最後,老師巧妙安排一些相關課外選文,加強我們對〈項脊軒〉的情感連結,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白先勇〈樹猶如此〉,她以幽默搞笑的方式賞析,卻也令人動容。尤其提到末段,白先勇處理完摯友王國祥的後事,回到與他同住舊地,看到院中滿樹焦黃,讓我們不禁想到在風中望著枇杷樹的歸有光,心中猶然而出一種沉痛,深沉。

  或許才跟第一堂課,但是楊老師帶給我們大家東西真的很多,反思從開始到結束,雖然課程都是以輕鬆愉快的方式進行,但輕鬆不代表隨便。兩個半小時的歡笑中,我們不僅是上了一堂國文課,更是一堂品味文學的講座,現在胸臆有種悸動,悸動來自於對文學的感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