轉眼間,課程從高潮迭起的古典小說,進入到端莊婉轉的古典散文階段。在高中時期,學子們會遇到許多古典散文,而這些篇目也往往是大考的重要考點,是故學子們在此階段的課程中,應專注於如何書寫一篇首尾俱全、井然有序、並富含文采的佳構。今天的課程,橫跨〈左忠毅公軼事〉及〈項脊軒志〉兩個文本,透過方苞及歸有光的筆法,讓我們可以比較在「記人」這一個項目上,不同的作家如何透過個人的寫作風格,共同展現出真摯的人際情誼。
課堂一開始,老師檢討上周〈左忠毅公軼事〉的閱讀素養提問,並聚焦於桐城派「注重義法」的風格,帶領著同學們逐一剖析文中的用字遣詞,看看方苞如何在〈左忠毅公軼事〉短短的數百字中,具體生動地讓左史這段師生的ㄐㄧ情(?)躍然於紙上。在老師的引導下,〈左忠毅公軼事〉又再次顛覆了奇助教的印象:這段看似平凡的軼事,竟具體而微的呈現中國傳統文人的儒家精神;這段看似簡短的文句,竟然蘊含有如此多的深意,使人玩味不已;這段看似矯情的篇目,實質上卻是文情並茂地,展現了歷史感的韻味。縱橫國文總是期望能將文學作品拉近學生,使這些文章不僅是與現實脫軌的文字堆砌,而是能夠確實的與生命產生共鳴與連結的媒介,透過〈左忠毅公軼事〉,讓我們去思考「對於自己而言,甚麼事情是願意以生命為代價去完成、或是傳承它的?」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答案,無論是為公、為私,我們或許都能從這篇文章中去反思。此外,也讓奇助教去思考「老師」的定義,「什麼樣的老師才是好老師?」在現今社會中,教師往往受制於社會媒體、家長、學校的掣肘,使得好老師們逐漸畫地自限,而不敢一展長才,但這樣真的是教育的正確樣貌嗎?當左公在獄中怒斥可法、甚至摸地上刑械做投擲勢時,不也是一種「道是無晴卻有晴」的具體展現嗎?好的文章才能夠經得起時間的咀嚼、好的文章才會有包容各種詮釋的空間,〈左忠毅公軼事〉在老師的帶領下,確確實實的在我們心中敲了一下警鐘,讓我們激起許多思維的漣漪。
複習過古文運動的流變之後,我們正式進入了項脊軒,去看看與方苞先生截然不同的記人風格。歸先生的生平實在是非常坎坷,不僅接連面對家人逝世,還要久居於陰暗、潮濕的項脊軒中,彷若蕈類養殖般的刻苦讀書,縱使如此,還是考運不濟,在不斷的重考人生中,寫下了這篇抱怨文(?)。以往奇助教在上這一課時,也著實花費了一番功夫推敲、模擬歸家的建築格局,然而怎麼畫都不對,仿佛歸家到處都安裝了任意門一般,可以甲地進乙地出,令奇助教不禁讚嘆明代的建築工法(誤),透過老師的解釋,終於將歸家的建築水平重新拉回當代的文明水準,也讓項脊軒更加具體,對於文本的理解也不再困惑。因為時間的關係,本次上課僅快速瀏覽課文,在講義後面老師放了許多篇延伸閱讀的篇章,從這些文章的內容中,我們似乎可以站在時代的洪流之外,客觀的看著歷代文人在各自的時代浪潮中,留下一顆顆晶瑩的玉石,閃爍著當時文人的人格光輝,那我們又能夠丟進幾顆相仿的玉石呢?人之所以為人的答案,不正是在這些玉石中嗎?相信下次的課程中,我們就能站在〈項脊軒志〉的基礎上,去品味各朝各代的記人文學。
方苞與歸有光,在記人文學的表現風格上截然不同:方苞借事寫人,在精簡的字句當中,飽含著人情的溫度,讓讀者們感受到忠義陽剛的包裝之下,埋藏著文學史上少見鐵漢柔情;歸有光借物懷人,以實體建築為媒介,婉轉道出人情變遷,而當人們來來去去於這個世界時,又有多少情景能被後人記得?我們走在人生的道路上,會遇到許多人,看到許多風景,然而風景不斷地轉變,旅伴也不斷地替換,有人能夠陪你走到海枯石爛、有人則是驚鴻一瞥。在這前進的過程中,相遇或許只是意外的機緣,但告別卻是必經的挑戰,透過這兩篇文章,或許能夠提供給我們一些參考,讓我們在邁向終點的旅途中,能夠選擇對於往來人世的執著,或是放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