〈惑〉成功高中鄭少軒

  攝氏三十四度高溫下,路旁的行道樹彷彿著了火一般,燒成一排熠熠金光,風一來,大把的星火,灑落。落在凱達格蘭大道上,落在大片黃色的旗海裡,落在每一位高聲吶喊的人們頭頂。我感到疑惑――是什麼樣的溫度,點燃了這青綠的行道樹?是什麼樣的溫度,點燃了群眾心中的憤怒?

  不斷膨脹的溫度,行道樹與吶喊的喧囂,化成了一堆問號,收縮成一個靜止的、時空裂縫般,周遭的一切動作與聲響全暫停的點。我站在點上,戴上玫瑰色的眼鏡,試圖從疑惑中理清一些頭緒。那點卻在下一個瞬間,再度向四周輻射開來。灰濛濛的輻射塵裡,我看見人民對政府的質疑,政府試圖安撫群眾的生硬說詞。當一方回應了另一方的疑惑,新的疑惑又將產生。或,永無止盡。

  有位先生曾說:「惑。是『或』字底下再加上一個『心』字。『或』,是或許,是選擇,是各種選擇產生出的不確定性,縈繞在我們『心』上。因此人們有了『惑』。」

而人們為了解開疑惑,便會不斷向外探尋,尋找答案,覓見更多的可能。

  參與社會運動期間,我意識到,人們因為公共議題、家國危機的產生,而一改平時安逸的生活態度,無論是在上學的途中,上網查詢核能電廠的施工過程;吃中飯時,透過新聞媒體了解政府最新動態;抑或是課堂上,師生對於替代能源的可行性進行深入探討。尋找答案、解決疑惑的過程,都在無形之中凝聚了社會的向心力,促使社會、科學、人文、政治等各個領域不斷向前進。

  惑,是「或」字底下再加上一個「心」字。「或」是或許,是選擇,更代表著無限的可能性。儘管惑沒有盡頭,在解惑的過程中,仍能驅使世界不斷的進步,距離世界大同的理想越來越近。凱達格蘭大道上的巨型螢幕上,傳來政府高層的最新消息:「朝野初步達成協商,將擬定新的能源政策……」路旁的行道樹葉在夜色下,化為熠熠繁星,點綴了臺北的街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