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/3 經典閱讀班觀課日記

  大家好,又到了春暖花開、萬物欣欣向榮的時節,作為本學期第一堂課,就讓袁袁帶領我們進入他獨抒性靈、不拘格套的西湖盛景中吧!課程一開始,我們一樣先藉由斷句及結構表梳理文意,沒想到,第一段寥寥數字便讓大夥兒傷透腦筋。究竟西湖最美的時刻是什麼時候呢?只見師生埋首白紙中,嘗試將文字轉換為不同的圖表。從圖表中我們不僅可以看見不同思維的切入點,更可藉由淺顯易懂的方式領略到西湖勝景之難得,要親眼看見袁袁認可的西湖之最,沒有天時地利是絕不可能得見的。

  接著我們談到了袁袁這趟西湖之旅的特出之處,是什麼原因讓這篇明明是要談「月景」卻不細寫「月景」的遊記,在文學史上萬篇遊記中屹立不搖?我們回首過往的旅行經驗,拋出許多看法:有人舉了作家三毛為例,說三毛去了趟薩哈拉沙漠,好像「在陌生的地方找到部分的自己」;有人分享了在市區街頭漫步,看著陽光篩落葉間所領略到的微旅行經驗,來凸顯自己與常人有別的審美眼光;有人則藉由重返舊地體驗到的陌生感,定義自己的旅行心理,說明旅行與觀光間的差異。於是我們心想:或許,袁袁也偷藏了一篇〈西湖六橋月景記〉,抑或者,袁袁其實多次遊歷西湖,而這篇僅是炫耀杭人未發現的私房景點也說不定?由此可知,就算恰逢西湖最盛,沒有獨具慧眼的「人」,一切落花水面、好鳥枝頭也盡成枉然。

  正因為西湖盛景難得,袁袁才會更珍惜在湖上的時光,流連忘返;正因為杭人不解風情,袁袁別於世俗的珍奇月景才更加難得;正因為有袁袁這不「為俗士道哉」的眼光,讓西湖月景成為後世讀者心中的一種嚮往。反觀今日,又有多少人願意為了自己的審美觀,獨排眾議、堅持自我呢?

  我們讀過〈桃花源記〉,在落英繽紛中,陶先生找到了世外桃源;我們也讀過〈始得西山宴遊記〉,在西山特出不與培塿為類的孤傲中,柳哥體會到與萬化冥合的自在。沿著歷史長河,我們看著遊記發展到晚明的簡練與對讀者心理的掌握:袁袁以獨抒性靈的審美觀,向在西山醉臥的柳柳州致敬;又以不拘格套的寫景技法,與虛構出桃花源的五柳先生唱和。而我們則是藉由他們的文字,領會到旅行的不同意義。有人認為,旅行是為了找到遺落在他方的自己;有人認為,旅行是以不同眼光看待事物;有人則認為旅行是一種跳脫原本生活的解放。那你自己又有什麼看法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