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愣,大柴的第一次寫教學觀察週誌。
今天大柴加入了經典閱讀班的課程,桌面更加圓滿氣氛和樂融融,搭配貓叫聲和好吃番茄點綴圓心,根本是人美聲甜團團圓圓。課程一開始,老師批改了大家的作業,也針對作業的優缺點給予指教,傳閱作業之時,可以看見同學的思路逐漸進步,不過我還認為同學們可以盡量寫長,讓短文更有完整性,文字更縝密,大家共勉之。接下來主要是上周的作業評點,只能說這個教學法也太新穎了吧,完全沒看過,不過看起來非常生動有趣,以後大家也可以挑戰其他朝代的版本,趁這個機會加強自己的歷史邏輯也不錯,才不會出現李白邀蘇軾打LOL的詭異情節。
而今天的重頭戲是介紹小說流變的下部分,從上周的世說新語專題,大家可以稍微了解到小說的雛型也就是筆記小說的出現和可能性。不過隨著觀眾口味越來越重,捕風捉影的五十字八卦已經不符合時代潮流,所以朝代越後,乾脆直接虛構寫長一次假的徹底,因應而生的就是傳奇、話本和章回小說,人物形象情節設定和場景調度更加完整,逐漸接近現在我們所看到的小說。不過要注意的是,風潮盛行的時候,總有人跟屈原一樣舉世皆濁我獨清,硬要寫跟別人不一樣的,比如寫聊齋的那位。
最後,老師用生動的口吻講出四大小說劇情梗概,更重新詮釋世人對小說的成見,原來武松是廢柴(?)、潘金蓮很可憐、豬八戒是好老公、諸葛亮根本心機鬼。很多時候沒有細看文本,只聽別人擷取片段就蓋棺論定,這是偏見也是歧視,不也如同我們先入為主的對外籍勞工有偏見、對同性戀者有歧視的道裡一樣嗎?我以為文學的目的就是在這裡,提醒我們時時刻刻都要體驗細節,而不是讓某種成見如簾幕一般,遮蔽雙眸和心眼。